【張士傑 教授】從『全台有感地震』檢視政府因應天災戰略
發佈日期 / 2019-04-19張士傑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本專區由YAHOO邀約採訪編輯>
4月18日13時左右於花蓮地區發生全台有感地震,搖晃劇烈令人印象深刻,伴隨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繁發生,全球正經歷氣候變遷、水患、地震等所導致的巨災,政府對於防災體系的建立攸關著社會安定發展,風險管理意識成為個人、家庭、企業經營乃至國家治理必要的戰略思維。
政府應即時檢視現階段台灣防災體系是否完善,透過公私部門夥伴(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簡稱PPP)模式減輕社會經濟損失,不僅著重事故發生後之資金融通與快速理賠服務作業,更需加強事前損害防阻之專業諮詢與建構風險管理機制,有效降低社會成本及促進建立安定的社會。
依據瑞士再保險(Swiss
Re)統計,自1970年起,合計已發生360次地震與造成累計100萬人以上死亡。當世界人口密度增加時,人員死亡風險也就因此相對增加。針對已開發國家而言,地震通常引發高額之經濟損失及顯著人員傷亡,因此各國政府基於經濟永續發展及社會安全穩定,皆制定政策重視事前損害防阻作業及強化公共建設以減輕地震天災引發之損害。
政府於2002年(1999年921南投集集大地震後)建立住宅地震保險制度,設立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提供社會大眾基本地震險保障。而公私部門夥伴關係可有效整合資源,就強化公共基礎建設而言,應以攸關民生之重大工程,諸如橋梁、公路、捷運、機場設施等優先規劃。公部門應制定風險管理程序,要求編列保險費用預算,投保完工土木工程保險,適度透過風險移轉與自留機制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以整合風險管理思維領先世界的英國,即發表「國家風險白皮書」,呈現風險地圖,描述國家可能面對風險的詳細分析與可能承受的損失。不僅提供機構法人與自然人足夠的風險管理建議,也提高社會風險管理意識,教育社會大眾面對風險事件時如何降低自身損失。
國家風險治理成敗涉及風險管理機制設計,行政首長與承辦人有必要於第一線建立風險管理與日常自查自評機制。第二線則是風險控制,由國家風控單位整合風險管理執行,督導與協調風險作業彙整。第三線則是外部獨立審視,協助審視決策的品質與執行績效。期許政府能依循三道防線的風險管控思維,許諾台灣生活家園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