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快金融科技發展腳步 親晤政策暫時鬆綁?(下)
發佈日期 / 2021-07-03彭金隆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本專區由YAHOO邀約採訪編輯〉
現在市場上已經出現許多可以取代親晤親簽的解決方案,譬如說金管會在去年公布一個有關行動投保的作業規範,是中國人壽通過行動投保採多元身分認證的試辦案後,保險局即一併開放業界行動投保,可以透過行動載具做身分的查驗以及刷臉投保流程,這部份現在市場已經存在。市場上其實還有很多的技術已經開始在做嘗試,而疫情更加快了這個步伐。
為了要突破目前親晤法規,過去有多家公司也開始提出方案,其中包括遠距的投保方案,這個技術應該屬成熟階段。其他像香港很早就開放可以做遠距的認證或交易,其實這個倒不是甚麼新的東西。
就法規來講,台灣的法規也沒有那麼強硬,保險業務員管理規則第15條最後有個但書--就是親晤親簽雖然是強制規定,但如果有其他方法,經主管機關同意者就不在此限!像這次的暫行措施就是在這樣的但書--主管機關同意下做的開放,所以其實隨時都可以打開親晤的限制。
以金管會備查的這個暫行原則只適用在疫情三級或以上,然後降到二級以後又必須回到原軌。但是他們也正在考慮檢討親晤親簽政策,開始規劃未來的新規定,六月中也同意國泰人壽與中國人壽的遠距投保試辦案,不過很明顯現在已經公佈通用的是暫行原則,未來較長遠的開放措施則可能還要再等上述試辦案成效如何才會制定規範並公布。
另外有主張導入PDF線上電子簽名,製作個人的電子簽署簽名章來取代親簽部分,這可能會有安全性上的問題。例如有人出示一份上面有你簽名的借據「影本」而非正本,應該沒有人會接受。簽章檔如果沒有特別規範或是保護,就可以任意轉貼在電子文件上使用,以後在任何文件上只要出現簽名這個符號,就說這是某人同意,這個問題就大了!
如果數位簽名只要剪貼一個簽名,任意複製貼在電子契約文件上即可,這麼簡單就能解決的話,也不需要通過電子簽章法或是用自然人憑證了,所以數位簽名這件事情不是一個符號那麼簡單而已。
產品跟通路之間的關係,常常會隨著科技演進與交易習慣而改變,譬如疫情影響,買東西都要刷QR code實聯制,過去從來不用QR code掃描功能的人,也半推半就下養成習慣。數位科技取代親晤親簽這件事,如果疫情持續嚴重,消費者也就必須慢慢地接受它。
未來消費者可能會面對很多種的情況,例如跟業務員無法見面,又希望能盡快成交保單,這個遠距投保方法,讓客戶多一個選擇,當然對消費者是好的,任何一件事情只要選擇權愈多自然是有利的。所以現在規定非得要親晤不可,當然很多的消費需求就沒辦法完全滿足,親晤親簽目前也許可以滿足市場的交易所需,但是一定還有其他需要未被滿足,例如人在國外想要投保時。未來針對需求增加更多的方式,客戶的選擇多樣化之後,感受到的效益一定也是增加的。
疫情尚未緩解以視訊代替親晤的情況下,是否也意味著網路投保可以開始承
做健康險的商品?但這次的開放其實不是針對網投,網投本來就是沒有業務員的,網投交易早就是零接觸交易,所以本來就沒有在這次開放的範圍之內。
這次主要是解決業務員交易親晤親簽困境的問題,因為業務員需要面對客戶,而網投本來就沒跟人接觸,只是現在網投不能做健康險的原因,應該不是因為親晤親簽的問題,因此二者會放寬的原因應該是不同的;網投不開放健康險,監理上考慮到的可能是產險公司對這類商品道德風險控管能力,以及承作這個產品能力的問題,這波開放親晤親簽的放寬裡面應該不一定會適用。
親晤親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實市場監理的目的沒有變,但是達成目的的手段會隨著時空改變而改變!親晤親簽政策實施已經將近半世紀,科技進步與生活型態已經有重大改變,這個政策的調整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