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傑教授】審慎疫情風險管理與善用科技創新商品

發佈日期 / 2020-04-27張士傑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169403 21953
【張士傑教授】審慎疫情風險管理與善用科技創新商品

〈本專區由YAHOO邀約採訪編輯〉

導因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全球經濟成長與金融市場是否穩定持續充滿變數,造成金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反映至外資法人於台灣股市之減持策略,債市也因信用利差擴大與企業去槓桿現象,造成金融資產之未實現評價損失增加!

美國川普總統更是簽署美國史上規模最大2.2兆美元(約新台幣67兆元)紓困法案「CARES Act」,補助遭疫情重擊產業(5,000億美元)、補貼美國數百萬因肺炎受到經濟威脅家庭(5,000億美元),中小企業貸款(3,500億美元)、失業援助(2,500億美元)、醫療及公衛體系補助(1,000億美元)、開發疫苗與購買重要物資、並編列預算供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局(FEMA)運用等,因應疫情下個人與企業的緊急需求。而基於消費型態的美國經濟,即時提供現金政策應會符合社會期待,而回復經濟成長動能,仍須仰賴疫情的減緩及有效的防疫控管。

經濟趨緩與市場變動對台灣產險業影響為何?
基於產險承保之契約期間短與險種多元分散特性,產險經營本業收益主要仰賴於核保專業對於損失率的控制,台灣產險業多持有流動性極佳之金融資產,應可以有效控制市場系統性風險。除核保本業收益外,投資收益亦為增加財務績效的來源之一,增加持有股票部位可透過資本利得增加盈收。而增加市場風險胃納量下,當資本市場受疫情衝擊時,將顯著考驗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

對產險業經營者的建議為何?
各國中央銀行和政府財政措施正嘗試降低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尾端風險。產險經營者可透過觀察經濟衰退的擴散效應和企業應變的回復韌性,即早評估新冠肺炎所造成的系統性風險。

全球尚未走出病毒的威脅,產險業除應妥善進行企業內部的疫情風險管理,而伴隨保持社交距離的政府防疫政策,預料將產生市場交易模式的變革,加上社會大眾對於風險的深刻認知,更可積極利用科技創新推動符合社會需求的保障型態商品。

張士傑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獨立董事、台灣人壽保險公司獨立董事、台壽保產物保險公司獨立董事;曾任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理事長、行政院勞工退休基金監理委員會委員、金融消費評議委員、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專任委員、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專長為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科學、退休金財務、資產配置。

全新功能

立即訂閱Yahoo!E保網推播通知,隨時掌握各種保險知識及各項最新活動&優惠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