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傑 教授】從企業風險管理調查看台灣產業的挑戰與發展

發佈日期 / 2019-03-27張士傑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90352 2751

<本專區由YAHOO邀約採訪編輯>

企業風險評估乃檢視業務及流程風險,包括風險辨識、衡量、回應和監控,辨識風險高低對企業達成目標的影響程度,進而擬定風險控制優先次序。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於最近一次完成之風險調查,就台灣受訪者了解其風險高低排序及風險認知,進行與全球之差異比較。
 
55個風險議題中,台灣企業的關鍵風險排序分別為:(1)競爭增加、(2)匯率波動、(3)經濟放緩/復甦緩慢、(4)沒有創新/不能滿足客戶需求、(5)難以吸引和留住員工、(6)日益加重企業治理/法規遵循負擔、(7)市場加劇變化和地緣政治風險、(8)政治風險/不確定性、(9)法律規章調整、(10)聲譽/品牌損害與(11)電腦犯罪/駭客/惡意程式碼病毒。
 
已執行風險規劃或正式風險評估,十大關鍵風險依序為:匯率波動、競爭增加、日益加重企業治理/法規遵循負擔、電腦犯罪/駭客/惡意程式碼病毒、商品價格風險、營業中斷、沒有創新/不能滿足客戶需求、法律規章調整、現金流/流動性風險與買方信用風險。顯示,企業對於匯率風險普遍重視,電腦犯罪/駭客/惡意程式碼病毒雖已重視,但未列入十大關鍵風險。
 
造成收入損失之十大關鍵風險依序為:匯率波動、競爭增加、難以吸引和留住員工、日益加重企業治理/法規遵循負擔、經濟放緩/復甦緩慢、商品價格風險、市場加劇變化和地緣政治風險、法律規章調整、聲譽/品牌損害與沒有創新/不能滿足客戶需求。
 
可能面臨五大關鍵風險,依序為:競爭增加、沒有創新/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匯率波動、日益加重企業治理/法規遵循負擔與經濟放緩/復甦緩慢。電腦犯罪/駭客/惡意程式碼病毒造成損失雖不顯著,但就永續發展而言,建議企業將『聲譽品牌損害』、『法令規章調整』、『電腦犯罪/駭客/惡意程式碼病毒』列為首要管理重點。
 
透過企業風險評估可早期辨識風險,增強企業對於風險事件所引發損失的適應能力,規劃風險移轉機制與評估可能的財務損失。而實際執行時,數據統計或財物盤點都需要不同部門間協調,因此,應執行跨部門整合,提供整體風險輪廓,達到最終降低企業及社會風險的目標。

張士傑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獨立董事、台灣人壽保險公司獨立董事、台壽保產物保險公司獨立董事;曾任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理事長、行政院勞工退休基金監理委員會委員、金融消費評議委員、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專任委員、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專長為風險管理與保險、精算科學、退休金財務、資產配置。

全新功能

立即訂閱Yahoo!E保網推播通知,隨時掌握各種保險知識及各項最新活動&優惠訊息!